学校于2017年设立“立德树人奖”,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增强教师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使命感,开创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,奖励表彰在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。“立德树人奖”是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最高荣誉,包括“立德树人成就奖”、“立德树人卓越奖”和“立德树人优秀奖”。评选标准坚持不唯帽子,以扎根教学一线、潜心教书育人为导向,年均授课不少于64学时。
以“立德树人成就奖”树立从教30年以上有杰出成就、德高望重的大师榜样;以“立德树人卓越奖”树立从教15年以上有卓越成就、很高声望的名师榜样;以“立德树人优秀奖”树立从教5年以上有优秀成绩、师生爱戴的骨干教师榜样。
立德树人成就奖
立德树人卓越奖
立德树人优秀奖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
刘志新老师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他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。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获得者,发表SCI论文50余篇。他累计授课36年,核心专业课20轮次,培养40名博士研究生,156名硕士研究生。
陈志英老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2009 排名5)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2008排名5),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“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”,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。他编著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》(第1作者),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,1项排名第一、2项第三。他累计授课40年,讲授过14门课程,培养了108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42名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创意论文竞赛,2人获得一等奖,多人获得二、三等奖。
陈迪荣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成员。他负责申请并获批统计学专业、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参编教材《现代数学基础》。他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70篇,顶刊论文11篇,单篇最高被引200次。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。他参与谋划和组织申请并获批4个博士点、3个重点学科,5次被列为学术带头人之一,是“蓝天学者”特聘教授(首批)。入职我校28年,他年均学时150。先后主讲15门课程(分别3-10轮), 其中7门为我校新开课。他培养了20名硕士生,20名博士生,其中7人在顶刊发表论文,现有10名教授、副教授,3名航天高工,1名机器学习首席专家(被新华网报道)。
林贵平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,担任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。他作为负责人建设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,北京市优质课程1门,主编《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》(北京市精品教材)、《飞机结冰与防冰技术》(工信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)。发表SCI论文70余篇、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三等奖4项。他累计讲授本科生课程30年,培养了超过100名研究生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。
胡晓光老师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宝钢优秀教师奖,西飞奖教金二等奖、成飞和凡舟奖教金一等奖;获北京市优秀教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2次北航“我爱我师”十佳教师、北航优秀主讲教师、三育人先进个人、“冯如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她负责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推荐申报了国家一流课程;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》,共出版4版。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、SCI论文16篇、发明专利10项。她累计授课36年,52轮次,培养了85名硕博研究生,组织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,获国家二等奖7项、北京市一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31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