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于2017年设立“立德树人奖”,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增强教师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使命感,开创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,奖励表彰在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。“立德树人奖”是我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最高荣誉,包括“立德树人成就奖”、“立德树人卓越奖”和“立德树人优秀奖”。评选标准坚持不唯帽子,以扎根教学一线、潜心教书育人为导向,年均授课不少于64学时。
以“立德树人成就奖”树立从教30年以上有杰出成就、德高望重的大师榜样;以“立德树人卓越奖”树立从教15年以上有卓越成就、很高声望的名师榜样;以“立德树人优秀奖”树立从教5年以上有优秀成绩、师生爱戴的骨干教师榜样。
立德树人成就奖
立德树人卓越奖
立德树人优秀奖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
闻洁,女,1964年10月出生,群众,研究员。
累计授课30年,《高等传热传质学》累计授课30轮次,5年内年均199.2学时,牵头校企联合建设两机领域卓工核心课程。创立科研教学相结合基地支撑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数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特等奖/一等奖。
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,2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市优秀毕业生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;做学生知心人,用无疆大爱挽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优秀学子。
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冷却方向负责人、2项航发型号联合设计团队核心专家、“两机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。发表学术论文85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。
邵兵,男,1964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副教授。
教育教学:执教近40年。在北航工作19年间,累计授课8门课程,其中为本科生讲授15轮次《编译技术》(国家级一流课程)、8轮次《走进软件》(校级一流课程),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,为研究生开设6轮次的《交互式设计》和5轮次的《并行程序设计》曾两度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发展指导:指导学生参加“中国软件杯”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特等奖1次、一等奖3次、二三等奖多次,参加“华为毕昇杯”大学生编译系统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;指导学生获得北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本科毕业论文各1次、1人获沈元奖章,2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6名研究生被评为北航优秀毕业生。
公共服务:自2017年大类招生以来,不间断担任书院或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专属导师,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。8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北航贵州招生组宣传工作,获校院招生先进个人各1次。为课程教学团队培养2位新人,指导1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。
李亚梅,女,1968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、北航我爱我师“十佳教师奖“(五次)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累计获得奖励40多项,其中省部级10多项。
累计授课32年,130轮次,主讲公共理论课、专业课及核心通识课等10多门课程,先后担任三个教学团队负责人,入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,建设北航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及第一批劳育精品示范课程,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本。
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、首都挑战杯特等奖,获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冯如杯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,4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;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团中央重点实践队立项,获首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队一等奖,获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。
李英姿,女,1968年12月出生,群众,教授。
曾获连续5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、首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、首批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。
负责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(首批),以核心成员参与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;主编中英文《大学物理实验》教材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863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8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(其中教学仪器专利3项)。
累计授课37年,年均实验教学400学时以上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;以第一作者带领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教改文章3篇,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8篇;独立指导7届本科生国家大创;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论文二等奖、北京市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胡象明,男,1959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长期担任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负责人,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负责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,正申报第三批国际一流本科课程,主编《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》,入选十五、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,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,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70余篇,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,科研成果多次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
累计在教学一线授课38年,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、冯如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奖;累计培养了200多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2名硕士生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奖,1名博士生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奖。多篇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,作为专家担任国务院郑州7.20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组成员,应急管理部为此专门致函学校表示感谢。
桑晨,女,1971年11月出生,群众,副教授。
默默奉献、甘为人梯,融关爱于日常,化大爱为点滴。曾获“我爱我师”优秀教师奖、校教学成果奖3项、凡舟教学团队、校教学优秀奖等奖项、荣誉称号。
承担课时量、学生评教分数,始终是生医学院的最高之一,每年课时数超过200学时,本科生课时数平均120学时。负责建设校级双百课程1门,参讲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门,参编工信部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本。
跨界整合,以扎实医学学识铸就医工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;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王之栎,男,1961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教授。
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系列奖项/荣誉称号。
负责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/北京市精品教材: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《机械设计》《摩擦学设计基础》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教材,其中《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》一书已经印刷10万余册,影响非常广泛。
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、北京市教学一等奖1项,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1项。累计授课41年,80轮次,注重课程教育和科教融通相结合,培养了20余名硕博研究生,指导30余名本科生,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。